在香港立法会那场关于文化政策更新的讨论中,何君尧议员的提案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精准地剖开了香港文化认同的复杂肌理。这位立法会议员提出的用林则徐铜像取代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的构想,绝非简单的符号替换,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——1839年虎门销烟的钦差大臣与殖民巅峰期的英国君主,在维多利亚公园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历史冲击。这种"历史并置"的思路,恰似将侵略与反抗的伤疤暴露在阳光之下,迫使香港社会直面那些被日常景观遮蔽的历史记忆。
一、符号更迭:从法律条文到城市肌理的祛魅
2024年7月,香港完成法律文本的"去殖民化"手术,《成文法(杂项规定)条例草案》将"女皇陛下""总督"等称谓送入历史尘埃。但法律条文的修改易如反掌,真正棘手的是那些渗透在街巷肌理中的文化符号。当何君尧在2022年首次提出以岳飞、文天祥、李小龙等古今英杰重构公共空间命名体系时,这场文化革命的伏笔已然埋下。
维多利亚公园的更名争议极具象征意义。这个承载着香港市民集体记忆的公共空间,其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悖论——它既见证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巅峰,也承载着香港从渔村蜕变为国际都会的沧桑巨变。支持者认为"人民公园"的称呼能瞬间提升文化气势,反对者则担忧更名会割裂罗大佑歌曲《皇后大道东》构建的集体记忆。这种争议背后,折射出香港文化身份的双重性:既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桥梁,也是历史伤痕与现代发展的交织点。
二、历史辩证法:在并置中重构意义
何君尧的"历史并置"思路与上海、武汉处理租界建筑的方式形成奇妙呼应。武汉保留江汉关大楼等殖民建筑,但通过设立历史陈列馆完成意义重构;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保留外观的同时,内部展陈强调殖民历史背景。这种"物理保留+意义重释"的模式,为香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。
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吕大乐的研究揭示,港英政府推行"去英国化"统治,既不赋予香港人英国国籍,也不强制推行英国文化。这种策略意外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传统,却也造成了国家认同的缺失。当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与林则徐铜像在公园中并立,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历史对话场域——让市民在日常散步中,既能感受到殖民统治的伤痛,也能触摸到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。
三、文化自信: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平衡点
俄罗斯恢复圣彼得堡旧称、印度改阿拉哈巴德为普拉亚格拉吉,这些地名变更始终是政权更迭的文化注脚。香港在"一国两制"框架下保留殖民地名,曾被视为包容性的体现。但随着国际格局演变,这些符号的敏感性日益凸显。何君尧指出"香港作为世界桥梁的责任是双向的",道破文化自信需要政策体系的支撑。
香港M+博物馆的实践提供了文化重构的新路径。这座坐落于维多利亚港畔的当代艺术馆,既保留着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地理象征,又通过展陈设计重构文化意义。当观众在展厅中看到本地艺术家对城市变迁的诠释,或是国际大师对全球化问题的思考,实际上正在参与一个动态的文化认同建构过程。
这场争论的核心,最终指向年轻一代的身份建构。当殖民符号潜移默化地塑造日常认知,可能弱化国家认同的根基。尽管香港教育局已加强中国历史教育,但空间符号的影响更为深层。无论更名议案走向如何,这场讨论本身已标志香港文化主体性的觉醒——正视历史伤痕,重构集体记忆,正是文化自信的起点。
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,香港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。这种表达既不是对殖民历史的彻底否定,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,而是在承认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上,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认同。正如维多利亚港的潮水始终奔流向前,香港的文化重构也将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。
配配查-配配查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-在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